close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今天在NC看到inertia PO了一篇報導 感覺很值得大家省思
故也貼過來分享一下
以下~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報導出處:
2007/01/06 14:46
記者陳志東/台中報導
http://www.ettoday.com/2007/01/06/91-2037314.htm
攝影作品請瀏覽上述網址。
台灣省攝影學會博學會士賴東銘的照片拍得很好,特別是921、七二水災、大甲馬祖、早期農村……等等人文寫實主題,好到連當年中華電信要印電話卡,都拜託他拿出來當成電話卡封面。甚至將近20年前有一次他參加台灣省攝影學會的攝影比賽,一次就把金牌、銀牌跟許多佳作獎項都包了,這是學會史上頭一遭有人同時拿下金、銀牌獎項,逼得攝影學會從此修改規定,明文列出「金、銀、銅牌得主不能是同一人」。
寫在前面
三個多禮拜前,我前往台中新社鄉採訪新社花海、香菇養殖與部分景點跟民宿,其中包括了賴東銘妻子所開設的「花田民宿」。花田民宿裡,有著幾張賴東銘拍攝的早期農村照片與蘭嶼祭典照片。許多攝影展或網路比賽所見的得獎照片,例如夕陽或日出,看起來氣象萬千﹔例如大片花海,看起來壯闊優美﹔例如時尚人像,看起來朦朧秀緻﹔但是賴東銘的照片沒有這些所謂的「唯美」。
不同的是,那些「唯美」的照片,看的時候很驚艷,但看完之後要再回憶,往往想不起來,而賴東銘的照片儘管沒有唯美,但從採訪回來後三個禮拜過去,我依舊可以清楚記得那些照片的構圖與內容,我記得那些照片裡想要表達的故事。於是,我決定再次前往台中專訪賴東銘。
紀錄全台灣˙只用一顆超廣角鏡頭
所謂的好照片,最重要的要素就是「內涵」。賴東銘說,25年前因為婚後無聊,加上經營的變電器工廠業績還不錯,因此想幫自己找個興趣,並就此開始學攝影。剛學攝影之初,他也曾經投入許多心思經營照片的色澤、構圖、採光,或是風景、裸體人像……等等主題,而且很快的,或許因為用心、或許因為有天份,所以不過5年之後,他就開始到處得獎,而且取得台灣省攝影學會博學會士資格,而這個資格,有許多人花了10多年還拿不到。
賴東銘說,那時為了拍好照片,因此常常出門都是一大堆器材,甚至後來還把工廠轉給員工經營,自己跟太太搬到新社鄉下定居,為攝影之路專心創作。而這樣用心下來,也確實拍出很多讓人驚嘆的好照片,但真正的突破轉機,發生在921震災。賴東銘說,921以前,他的照片大多只講求「唯美」,但是比較少內涵。
921震災時中社也是災區,賴東銘感同身受,於是決定進到埔里或山裡等各災區到處紀錄。賴東銘說,這一天他到埔里,正在拍照時,突然聽到旁邊幾個外地來看熱鬧的大學生在互開玩笑說:「你家怎樣啊!」「我家沒倒啊!去我家睡啊!哈哈哈!」賴東銘說,那一刻,他突然為很多的事情感覺羞恥,也突然發覺到自己一直以來的照片都少了一個東西,那就是「人性的關懷」。
從那之後,他開始拋下許多器材,每次出門都只帶一顆19mm的超廣角鏡頭,希望讓自己以更沒有累贅的方式「用心看台灣˙照片寫歷史」。而這個「人性的關懷」到了七二水災時又更進一步被激發。賴東銘說,七二水災時,他幾乎天天進到災區,真正看到許多災民的艱辛,看到許多人的家在一夕之間被淹沒土石之中的那種悲情。
於是,他用心拍照,希望用照片紀錄並引發人性間的關懷,而這些震災與水災的照片在事後展覽時,也確實讓許多人看了深有同感而掉下眼淚。
幾年前,一位經營東南亞貿易的美國商人來到花田喝咖啡,與賴東銘聊起攝影,這名美國人告訴賴東銘說,他這些年在東南亞各國間遊走,發現台灣是其中社會變遷最快的國家,很多的東西現在不趕快紀錄,過幾年就會消失了。
賴東銘說,這位美國商人的這一番話,確實讓他頗有感觸,於是從那天起,他開始到處紀錄台灣的各種人文,不管是大甲媽祖遶境,或是苗栗造橋的傳統木炭燒窯,只要知道了他就會前往拍照,希望為台灣留下更多即將消逝的紀錄。
現在的攝影器材愈來愈發達,但大部分攝影者拍攝的照片卻愈來愈缺乏內涵,其實,不論是旅遊照片、人物照片或各種照片,要拍好照片,重要的不是採光、銳利度或色澤,重點是應該如何讓自己的照片具有內涵與生命力,這才是攝影的真意。事實上,幾乎所有普立玆獎的得主,都不是以照片的銳利度或色澤取勝,而是以照片的生命力,以及「人性的關懷」。如何提昇照片的內涵,以往底片時代,照片洗出來大多都是4x6吋,畫質好壞看不太出來。隨著相機進入數位單眼高階時代,隨隨便便在電腦上一放就是整個大螢幕,放大到100%時還會高達上千萬畫素,因此近來許多攝影網站中針對攝影內涵的討論愈來愈少,反而充斥著銳利度、鏡頭焦段、光圈、散景……等等的討論,攝影到了現在,器材的重要性似乎已經凌駕攝影本身,甚至一切只以唯美為主。
台灣省攝影學會博學會士賴東銘說,曾經有一年,一位年輕攝影師到學會裡申請博學會士資格,這位年輕攝影師的照片真的很好,不論構圖、景深……都很漂亮,甚至還得過郎靜山攝影獎﹔但在最後半數對半數的投票過程中,賴東銘的一票變成關鍵,思考很久後,賴東銘還是反對核准其申請,原因只有一個,就是這位攝影師的照片「少了內涵」。
賴東銘說,照相真的不是靠器材,也不靠色澤或銳利度,而是靠用心與內涵。
一顆定焦鏡頭就夠了
賴東銘說,以他自己為例,現在出門他只帶一顆定焦超廣角鏡頭,甚至連腳架與閃光燈都不帶了,因為太多的器材只是累贅,反而影響創作。特別有時碰到搶快門的時候,換鏡頭的時間,倒不如用來思考如何以手邊現有的鏡頭來拍攝。
賴東銘說,器材是一種工具,鏡頭的焦段、光圈、對焦距離等等都是「形式」,攝影者不應該以「形式決定內容」,被工具綁死,而是應該以「內容決定形式」,重點是先想好自己要拍什麼主題,要表現什麼,再決定用什麼形式來表現。
當一個攝影者手邊只有一個鏡頭時,就要去熟悉這個鏡頭,賴東銘說,不管什麼主題都用這顆鏡頭拍,就算拍出幾百張都是很爛的照片也沒關係,等到突然有一張開始覺得拍好了,那就是已經會用這顆鏡頭了,太多的鏡頭反而會讓人換來換去,結果反而統統學不會。
鏡頭的焦段與光圈一定會對拍攝方式產生限制,但重點不應該是去思考要換哪個鏡頭,而是思考如何以這顆鏡頭來表現這時所能表現的內容。在有限制的狀況下,換一個角度與方式拍攝,反而更有特色。
但是,當已經到達一個水準後,一個好的鏡頭,確實能讓質感更為提昇。賴東銘說,他出門帶的是Leica 19mm的超廣角鏡頭,主要因為Leica在暗部細節的表現與超廣角的變形控制比較好。而所有的拍攝過程中,他會「用200mm的眼光來看主題,先把主題的點線面抓出來,再以19mm的鏡頭來拍攝」,因此拍出來的照片絕對都有清楚的主題,而不只是一整片的廣與雜亂。
如何提昇內涵
要提昇照片的內涵,賴東銘說,最重要的就是要先作功課。
賴東銘說,以他為例,雖然他也曾經前往埃及、俄羅斯、越南……等等各地旅行,也拍出許多美麗的照片,但這些照片他從不拿出來,因為「沒有感情、沒有內容」。他最愛拍攝的是台灣,而每次要拍攝某個地點之前,他一定會先作功課好好研究,例如要拍蘭嶼的祭典,他一定會先瞭解所有儀式的過程,知道哪些時候才是整個祭典的最高潮,並預先在那個時候準備好,而非一昧的亂拍搶拍。
此外,拍攝之前,他一定會預定這次要拍攝的主題,瞭解自己想要拍的是什麼,再針對這個主題去發揮,而且天天都去。例如在拍攝大甲媽祖時,他設定的主題就是「堅持到底」,因此拍攝過程中,他就能針對這個主題去思考與發揮,而且整整8天7夜,他每天都是半夜就從家裡出發,從清晨開始拍,一直拍到晚上才回家,不會妄想要在一天內就拍完所有的精采。想要拍攝一張好的照片,還是必須循序漸進,並找到自己的風格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寫在前面
三個多禮拜前,我前往台中新社鄉採訪新社花海、香菇養殖與部分景點跟民宿,其中包括了賴東銘妻子所開設的「花田民宿」。花田民宿裡,有著幾張賴東銘拍攝的早期農村照片與蘭嶼祭典照片。許多攝影展或網路比賽所見的得獎照片,例如夕陽或日出,看起來氣象萬千﹔例如大片花海,看起來壯闊優美﹔例如時尚人像,看起來朦朧秀緻﹔但是賴東銘的照片沒有這些所謂的「唯美」。
不同的是,那些「唯美」的照片,看的時候很驚艷,但看完之後要再回憶,往往想不起來,而賴東銘的照片儘管沒有唯美,但從採訪回來後三個禮拜過去,我依舊可以清楚記得那些照片的構圖與內容,我記得那些照片裡想要表達的故事。於是,我決定再次前往台中專訪賴東銘。
紀錄全台灣˙只用一顆超廣角鏡頭
所謂的好照片,最重要的要素就是「內涵」。賴東銘說,25年前因為婚後無聊,加上經營的變電器工廠業績還不錯,因此想幫自己找個興趣,並就此開始學攝影。剛學攝影之初,他也曾經投入許多心思經營照片的色澤、構圖、採光,或是風景、裸體人像……等等主題,而且很快的,或許因為用心、或許因為有天份,所以不過5年之後,他就開始到處得獎,而且取得台灣省攝影學會博學會士資格,而這個資格,有許多人花了10多年還拿不到。
賴東銘說,那時為了拍好照片,因此常常出門都是一大堆器材,甚至後來還把工廠轉給員工經營,自己跟太太搬到新社鄉下定居,為攝影之路專心創作。而這樣用心下來,也確實拍出很多讓人驚嘆的好照片,但真正的突破轉機,發生在921震災。賴東銘說,921以前,他的照片大多只講求「唯美」,但是比較少內涵。
921震災時中社也是災區,賴東銘感同身受,於是決定進到埔里或山裡等各災區到處紀錄。賴東銘說,這一天他到埔里,正在拍照時,突然聽到旁邊幾個外地來看熱鬧的大學生在互開玩笑說:「你家怎樣啊!」「我家沒倒啊!去我家睡啊!哈哈哈!」賴東銘說,那一刻,他突然為很多的事情感覺羞恥,也突然發覺到自己一直以來的照片都少了一個東西,那就是「人性的關懷」。
從那之後,他開始拋下許多器材,每次出門都只帶一顆19mm的超廣角鏡頭,希望讓自己以更沒有累贅的方式「用心看台灣˙照片寫歷史」。而這個「人性的關懷」到了七二水災時又更進一步被激發。賴東銘說,七二水災時,他幾乎天天進到災區,真正看到許多災民的艱辛,看到許多人的家在一夕之間被淹沒土石之中的那種悲情。
於是,他用心拍照,希望用照片紀錄並引發人性間的關懷,而這些震災與水災的照片在事後展覽時,也確實讓許多人看了深有同感而掉下眼淚。
幾年前,一位經營東南亞貿易的美國商人來到花田喝咖啡,與賴東銘聊起攝影,這名美國人告訴賴東銘說,他這些年在東南亞各國間遊走,發現台灣是其中社會變遷最快的國家,很多的東西現在不趕快紀錄,過幾年就會消失了。
賴東銘說,這位美國商人的這一番話,確實讓他頗有感觸,於是從那天起,他開始到處紀錄台灣的各種人文,不管是大甲媽祖遶境,或是苗栗造橋的傳統木炭燒窯,只要知道了他就會前往拍照,希望為台灣留下更多即將消逝的紀錄。
現在的攝影器材愈來愈發達,但大部分攝影者拍攝的照片卻愈來愈缺乏內涵,其實,不論是旅遊照片、人物照片或各種照片,要拍好照片,重要的不是採光、銳利度或色澤,重點是應該如何讓自己的照片具有內涵與生命力,這才是攝影的真意。事實上,幾乎所有普立玆獎的得主,都不是以照片的銳利度或色澤取勝,而是以照片的生命力,以及「人性的關懷」。如何提昇照片的內涵,以往底片時代,照片洗出來大多都是4x6吋,畫質好壞看不太出來。隨著相機進入數位單眼高階時代,隨隨便便在電腦上一放就是整個大螢幕,放大到100%時還會高達上千萬畫素,因此近來許多攝影網站中針對攝影內涵的討論愈來愈少,反而充斥著銳利度、鏡頭焦段、光圈、散景……等等的討論,攝影到了現在,器材的重要性似乎已經凌駕攝影本身,甚至一切只以唯美為主。
台灣省攝影學會博學會士賴東銘說,曾經有一年,一位年輕攝影師到學會裡申請博學會士資格,這位年輕攝影師的照片真的很好,不論構圖、景深……都很漂亮,甚至還得過郎靜山攝影獎﹔但在最後半數對半數的投票過程中,賴東銘的一票變成關鍵,思考很久後,賴東銘還是反對核准其申請,原因只有一個,就是這位攝影師的照片「少了內涵」。
賴東銘說,照相真的不是靠器材,也不靠色澤或銳利度,而是靠用心與內涵。
一顆定焦鏡頭就夠了
賴東銘說,以他自己為例,現在出門他只帶一顆定焦超廣角鏡頭,甚至連腳架與閃光燈都不帶了,因為太多的器材只是累贅,反而影響創作。特別有時碰到搶快門的時候,換鏡頭的時間,倒不如用來思考如何以手邊現有的鏡頭來拍攝。
賴東銘說,器材是一種工具,鏡頭的焦段、光圈、對焦距離等等都是「形式」,攝影者不應該以「形式決定內容」,被工具綁死,而是應該以「內容決定形式」,重點是先想好自己要拍什麼主題,要表現什麼,再決定用什麼形式來表現。
當一個攝影者手邊只有一個鏡頭時,就要去熟悉這個鏡頭,賴東銘說,不管什麼主題都用這顆鏡頭拍,就算拍出幾百張都是很爛的照片也沒關係,等到突然有一張開始覺得拍好了,那就是已經會用這顆鏡頭了,太多的鏡頭反而會讓人換來換去,結果反而統統學不會。
鏡頭的焦段與光圈一定會對拍攝方式產生限制,但重點不應該是去思考要換哪個鏡頭,而是思考如何以這顆鏡頭來表現這時所能表現的內容。在有限制的狀況下,換一個角度與方式拍攝,反而更有特色。
但是,當已經到達一個水準後,一個好的鏡頭,確實能讓質感更為提昇。賴東銘說,他出門帶的是Leica 19mm的超廣角鏡頭,主要因為Leica在暗部細節的表現與超廣角的變形控制比較好。而所有的拍攝過程中,他會「用200mm的眼光來看主題,先把主題的點線面抓出來,再以19mm的鏡頭來拍攝」,因此拍出來的照片絕對都有清楚的主題,而不只是一整片的廣與雜亂。
如何提昇內涵
要提昇照片的內涵,賴東銘說,最重要的就是要先作功課。
賴東銘說,以他為例,雖然他也曾經前往埃及、俄羅斯、越南……等等各地旅行,也拍出許多美麗的照片,但這些照片他從不拿出來,因為「沒有感情、沒有內容」。他最愛拍攝的是台灣,而每次要拍攝某個地點之前,他一定會先作功課好好研究,例如要拍蘭嶼的祭典,他一定會先瞭解所有儀式的過程,知道哪些時候才是整個祭典的最高潮,並預先在那個時候準備好,而非一昧的亂拍搶拍。
此外,拍攝之前,他一定會預定這次要拍攝的主題,瞭解自己想要拍的是什麼,再針對這個主題去發揮,而且天天都去。例如在拍攝大甲媽祖時,他設定的主題就是「堅持到底」,因此拍攝過程中,他就能針對這個主題去思考與發揮,而且整整8天7夜,他每天都是半夜就從家裡出發,從清晨開始拍,一直拍到晚上才回家,不會妄想要在一天內就拍完所有的精采。想要拍攝一張好的照片,還是必須循序漸進,並找到自己的風格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